聯絡我們 Contact Us | 點擊這裡 Click here
媒體窗口 Media Contact | [email protected] 線上展覽手冊 | Online Brochure、中英文新聞稿|News Release
賴志盛的作品不似午後傾盆的大雨,亦非黑夜裡重擊的雷電交加,它們更像是雨後山稜間忽現的彩虹,當旅人不經意地抬頭,一瞥間便跌進了其所形塑的作品視域之中。
策展人不只是策展人,是藝術家,也是說書人;藝術家也不只是藝術家,而是故事敘事中的一個角色,觀者也非只是觀者,而是聯結虛實世界的控制者,眾人們一起創造書寫。
我試著從藝術家作品本身開展出來的可能性,或作品和作品之間潛在的連結出發,去思考怎麼組織一個展覽;試著架構出展覽的思維模式,讓觀眾可以在觀看、閱讀、體驗或參與的過程中,一步步趨近作品,各自開展自身的敘事。因為我認為觀眾要踏進展場,展覽的敘述才開始,展覽才真正活了起來。
如果有一天,外星人登陸地球,藝術家們希望留下什麼線索給此外星人類學家?以2020年為方位,我將提供「大流行」、「在場」、「在線」(On Line)三個關鏈詞。
參訪行程到這邊即將告一段落。停泊在軌道上空的異星母艦裡的通訊官傳來了訊息,提醒他們要看好太陽風暴來襲之前的剩餘時間,因為艦長不想錯過利用太陽帆啟程的機會。
有沒有可能一個線上展覽,可以不只是實體展覽的替代方案,而是展覽和作品實際發生的場所?反之,我們向來習慣「親臨現場」看作品的實體展場,是否可能成為一個讓我們不斷回到線上瀏覽和探索作品的「索引介面」?換句話說,能否透過「線上為主、實體為輔」的操作方式,鬆動線上和實體展覽常見的構成方式及閱讀慣性?
“過去我們對走進實體空間、循動線指示走一圈、參觀結束的「單一展場」模式習以為常,「給火星人類學家」試圖跳脫常規並進一步實驗:當網路不只是實體空間的備案,兩者如何鑲嵌成一體?”
典藏 ARTouch|觀看或體驗藝術作品,是否一定需要去現場?對於出現在實體空間的藝術應該是什麼樣,我們是否有某種既定的思維模式?是否這樣的既定模式,有可能在這次展覽中被鬆動?
“過往的藝術空間被二分為實體展場與線上平台,讓觀者忽略了兩者交織辯證的其他可能。然而帶著舊習觀看所遭遇的衝擊,卻是進入該展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轉角。”
“「給火星人類學家」這個展覽裡,關於藝術與展演的原型,便是回音與說話者之間的關係。「回音與說話者」這個主題就像一道瀑布,從線上/實體這個展覽框架開始往下奔騰,所經之處無一不濺起水花。”
假如我先從線上展場開始,那麼對展覽中的作品理解將會非常的不同。假如,我作為火星人的身體比較不受地心引力的限制,也比較沒有絕對垂直與水平空間參照的偏好,那我將會如何改寫這篇文章?
立場新聞 STANDNEWS|線上線下雖然是兩個不同的空間,但展覽卻是平行地進行。如前所說,我們早已游戈於現實與虛擬之間,實體與網絡各留下人類活著的痕跡。
ARTalks
cacao 可口雜誌
500輯
非池中藝術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