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 題|操演式策展
時 間|2020/9/19 SAT. 14:00-16:00
與談人|陳貺怡、林宏璋
主持人|張韻婷「操演式策展」論壇現場
在本次「操演式策展」的論壇中,林宏璋老師與陳貺怡老師以多檔經典展覽案例,切入關於「操演性」(performative)的概念。林宏璋老師首先引述了英國語言學家約翰・奧斯丁(John Austin)對言語的分析,說明當行動跟講話合為一體的言語行為理論(speech act theory),以及茱蒂・巴特勒(Judith Butler)將關於性別的概念,當作社會中已經寫好的操演劇本。藝術史上有些策展人便將操演性的概念,作為策展的實踐。策展人哈洛威・史澤曼(Harald Szeemann)在1969年的「當態度變成形式」(Live in Your Head: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)展覽中,就將展覽情境轉化成不確定的狀態,對傳統的展覽機制進行批判與對抗。講者/策展人林宏璋
講者/策展人陳貺怡
陳貺怡老師進一步補充,「操演性」的概念特別影響了六〇年代以語言進行創作的觀念藝術家,進而影響到策展人。若從字根追溯,可以發現它和「完成」的意思有關。進行表述行為的同時,行動也同步進行;當話語收畢,行為也就完成。若以藝術創作而言,意味著藝術家的展覽和創作是同時間發生的,而非在工作室完成作品後才移至展場,於是形成了林宏璋老師所提及的不確定性。作品情境中未帶定論的開放性,讓完成的狀況將無法預測,更牽涉到觀眾參與的行為模式。作品不一定會由藝術家本人完成,而是經由許多藝術協作者,作品狀態逐漸改變,最後在一個匯流點上被完成,也可能造就非實體性的作品。這樣的模式,必然和傳統的創作與展示方法截然不同,更拆解了既定的框架。
陳貺怡老師從觀眾的角度來觀察「給火星人類學家」,發現疫情期間的觀者不一定會來到展場中的作品面前,也有大部分的觀眾是透過手機介面來看線上作品,放大了展覽當中非實體性的面向,有別於傳統的展覽方式。林宏璋老師則從展覽關鍵字「火星人類學家」當中,提出如何從外部的觀點與線索,去察覺到藝術內在性的問題,並希望藉由這檔展覽,讓這樣的討論繼續發展下去。
「操演式策展」論壇大合照
攝影/劉薳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