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 題|當網頁成為作品發生的場所(下)
時 間|2020/9/12 SAT. 14:00-16:00
與談人|張君懿、齊簡、李明學、牛俊強、謝佑承、郭文泰、王雅慧
主持人|張韻婷「當網頁成為作品發生的場所(下)」論壇現場
參展藝術家齊聚一堂,探討這個展覽中,由自己作品出發、構築出來的整體空間。論壇主持人張韻婷點出展場中無處不在的「空」,彷彿充滿了各種空隙,進而用這個關鍵字連結至藝術家們的作品,討論對於空白的意義闡述。策展人張君懿提及了各件作品中的「空白」,例如陳萬仁的LED燈所散發出的白光、徐瑞謙對應於展場大片空白天花板而生的裝置作品、李明學運用燈板感應與否製造出的存在空缺、或者牛俊強作品裡的白色、謝佑承在壁面偽裝的空白投影等,構成了整個展場中,對「什麼是空?」的提問和回答:越簡單,就越不簡單。「當網頁成為作品發生的場所(下)」論壇現場
策展人在線上展區的規劃上,希望讓更多的觀眾透過網際網路的高度可及性,讓更多觀眾進到展覽,降低當代藝術展覽往往會篩選掉某些群眾的常態。然而,線上的作品並不全然是以服務使用者為導向,更多是考量藝術家想做什麼、想完成什麼。在實體展場的方面上,藝術作品展出時常用的投射燈光,被展場既有的天花板日光燈管所取代,在新北市藝文中心原有的環境特質中,以有限的空間條件,打造出看似空曠的展覽現場,也是策展人在思考:「什麼是一個藝術展覽的必要條件?」「當網頁成為作品發生的場所(下)」論壇現場,左為主持人張韻婷、右為策展人張君懿
觀眾如何看待未被填滿的展場、以及白色日光燈的照明呢?主持人張韻婷說到,這些刻意的空白,其實迫使觀者增加在摸索時的主動性與積極性,也讓觀眾可以自由發展屬於自己的觀展體會,進而在瀏覽完實體展區與線上展區後,從腦海中生發出各自獨特「第三展區」。
「當網頁成為作品發生的場所(下)」論壇現場,講者(左起)藝術家王雅慧、謝佑承、郭文泰
藝術家王雅慧以「時間」作為第二展覽室的主題意象,並呼應策展人所拋出的「空」,點出我們非常熟悉卻視而不見的時間本身。她提到,對於實體作品中的指針而言,每一個行經的片刻,都具有同等相當的份量。游移在方格外的指針,偏移是暫時的;始終以格線為軸心的指針,終將回到吻合的那一刻,這樣的運行狀態宛如是一種象徵。此外,從棋盤中擷取格狀線條的選擇過程,也充滿了無限性,甚至連表面木紋的處理,也會因打磨時的手感,讓後續的染色效果有所不同;與其說這件作品是鐘的製作,其實比較像繪畫,在不同的組合關係裡不斷選擇。線上作品藉由沿著圓圈的點按,可以看見王雅慧2015至2018年間的作品短片。這些各為一分鐘的作品影片,以不同面向回應著時間與空間的主題。觀眾必須在沒有指示符號的情況下,放棄對網頁介面固有的被動式操作習慣,憑著直覺或記憶,主動摸索出圓圈上的影片連結。這種使用上的「盲」,也和牛俊強的作品《Self Portrait》相互呼應。講者/藝術家郭文泰
郭文泰認為,真相不是永遠存在於我們以為的「那裡」,真相並非不變的,就像我們使用的語言,也會充滿歧義、甚至產生攻擊性。今日的全球疫情、來自歐美國家的種種質疑,進而促使他在作品裡安置「Truth」的字樣,卻讓其中的字母不安地扭動。郭文泰也觀察到,在實體展場裡,每件作品都不是獨立分開的;來自於前方謝佑承作品的藍色光線,折射成為自己作品的牆面背景,像是不小心促成一場作品上的合作,十分好玩。不同的藝術家在這個實體展場裡,經過策展人的連結,成為一件更大、更完整的作品;一個空間,就是一件作品。講者/藝術家齊簡
齊簡帶我們想像潛藏在人類未來的「破壞性」,假設人的自我毀滅發生,當外星人造訪地球時,遇見的將是一片如同廢墟的災難現場。齊簡想留下的,是簡約與低限的作品,近於魚缸造型的《魚缸實況》,讓本應和魚缸共存的魚與水消失,實際留在現場的僅存臺座與恆亮的燈、宛如一只空殼,似乎暗示著人的有限性。而實體臺座上的鏡面反映著周遭環境,主題內涵從中缺席,彷彿人只能透過與周遭的關係,理解自身。作品應包含的內容,則來到了網路空間的介面,讓理應具有現場性的實體作品,和網路介面中的呈現內容形成對比。講者/藝術家牛俊強
沒有視覺經驗的盲人,在牛俊強的作品《Self Portrait》裡成為主角。著重視覺層面的藝術家,使用「白色」作為其中思考的關鍵字。他提及白色宛如自己心中最隱密的區域,看似平面的白色,其實有著不同深淺的層次。好像很簡單的白色,其實運用起來相當困難的,例如在水墨繪畫中,「留白」就意味著時間的流動。
講者/藝術家李明學
李明學認為,選擇在作品外觀中使用「白色」,有時可能是一種形式上慣性的品味,或者說為了讓作品避免文化身份等意義上的誘導。若相比於何采柔作品中近似潔癖的的潔淨感、賴志盛作品中作為顏料般被立體看待的白,李明學認為自己的白,比較像齊簡在作品中使用的「留白」,而空白也可以說是作為一種缺席的狀態,是為了讓作品留下觀眾可以參與的空間。講者(左起)藝術家王雅慧、謝佑承、郭文泰
謝佑承在當初對展覽地點進行場勘時,發現新北市藝文中心的所在地,是一個密集的生活圈,充滿來往流動的居民。他希望在平日快速的生活節奏上,讓作品對觀者產生彷彿漏了一拍子似的效果。透過展場中特殊的投射光源,讓原本顯色為灰色的螢光劑物質,造就出彷彿在發光的屏幕影像,形成觀者在觀視上的錯覺。第二展覽室裡的作品《像素與星叢》,是佈展時高度勞動下的成果,仰賴許多人力共同完成。在此期間,謝佑承覺得,自己既是藝術創作者,也是一名勞動著的小份子。「當網頁成為作品發生的場所(下)」論壇講者大合照
在論壇的尾聲,面對觀眾對於展題中火星人隱喻的意義,王雅慧以近幾年接觸中醫理論的經驗為例,說明接觸外於自身的觀點、重新看待自我的重要性。一些看似簡單的傻問題,例如「這是什麼?」、「為什麼會這樣?」,我們真的能夠回答嗎?齊簡也提出了「無意義」、意義的空缺,或許能成為我們平時看待問題的新觀點。
攝影/劉薳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