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壇側記:致 成為火星人的我們|王聖閎×張君懿

主    題|致 成為火星人的我們
時 間|2020/9/6 SUN. 14:00-16:00
與談人|張君懿、王聖閎
主持人|張韻婷

當展覽在疫情蔓延中,一個展覽的形成勢必要接受許多挑戰。安全社交距離的限制下,現場實體空間的展覽,逐漸轉換到網絡世界,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浮上檯面,供我們細細思索。策展人張君懿在目前現況中,如何透過展覽、讓藝術繼續發生?「給火星人類學家」將實體展場視為線索,讓觀眾沿著索引的暗示,回到線上的主展場;也是將「HTML」視作藝術家真正的展間,作品透過實體與線上兩種不同的介面去呈現。

「致 成為火星人的我們」論壇現場

在今年的展覽籌備初期,由於遇上全球疫情的爆發,國外藝術家難以親自到展場,故不利於現地製作的作品發想。另一方面,假設國內對於安全社交距離的規範持續下去,也許在展期間,將沒有人會來到現場。在這種情況下,策展人於是嘗試讓線上的網路空間,成為作品實際發生的第一現場,而實體展場則作為線上展場的索引介面,兩者進而產生延續、對應、互補等關係。線上展區的部分,又可分為共同展區與個別展區。前者是以720度環景攝影為主,觀眾在瀏覽網頁時,藉著點入環景頁面中攝影留下的實體作品影像,進入藝術家個別作品的線上展間。「親臨現場」這句話在此展中,意指的即是線上展場。線上的作品依靠網頁的語法來運作,實體作品則可能由線上作品的元素、或藝術家習慣使用的材料與操作方式所構成。讓藝術家能夠延續自己的創作脈絡,並使用不同型態的方式呈現作品,是這次展覽製作的主要方向。

關於展題方面,是從一個未來的想像出發,假設有一天火星的人類學家來到了地球、考察地球上的藝術,藝術家會希望留下什麼線索給對方?火星的人類學家,在此作為一種外部觀點的比喻,提示著人們往往抱有成見去理解事物的現象。這則給火星人類學家的預設,往往關係到我們要「留下」什麼,又要如何取捨應留下的事物。因此,策展人為實體展間,提示了一個「看起來沒什麼」的鬆動狀態,也就是越少越好、越簡單越好,藉此打破習慣的展覽閱讀方式,邀請觀眾暫時拋下觀看藝術的成見,體驗實體與線上之間,互相指涉的有趣關係。

講者/策展人張君懿

針對展覽中「你想要留下什麼給火星人類學家?」這個主要提問,藝評家王聖閎建議我們將問題稍稍更動,成為:「你希望把作品留在哪裡、以至於能留給火星人類學家?而人類學家又要怎麼走向這些作品?」我們可以暫時放下二選一的問題,不去論斷是否數位優先或實體優先,而是先在答案尚未浮現的糾結思路裡,一起思考在當代的疫情結束之後,什麼能成為展覽。

講者(右起)/策展人張君懿、藝評人王聖閎、主持人張韻婷

王聖閎老師首先對我們所處年代的視覺環境進行分析,從追劇這個日常行為,點出「加速」的普遍特徵。當代生活中充滿爆炸性的影音來源,觀看者於是使用加速度播放來消化,也因此肯定了加速度的正面價值。然而,疫情的發生,迫使人們進入遙遙無奇的漫長「等待」。不想也不習慣等待的人們,「歷程」的經歷,成為一件痛苦的事。在本展中,藝術家用作品回應了這種視覺文化現象;賴志盛的《消長》以無限循環的等待符號,指向永遠不會到來的未明之物、提醒觀者加速度時代被忽略的時間性。兩個展場間的川堂所安置的作品《輕風徐來》,將被忽視的過道空間,留下屬於觀者停留並觀看的時刻。

另一個在疫情期間蓬勃發展的影音串流平臺Netflix,相較於傳統影業,似乎也是大獲全勝。「讓影像走向你」取代了動身前往戲院的消費模式,本著「可及性」這面大旗,影音串流平臺似乎能讓任何地區的任何人,都欣賞到最新上映的電影/影集。然而,無法用送至眼前的方式來呈現的藝術作品,在這種環境下又該如何自處?諸如藝術家何采柔、賴志盛依著空間所設置的作品細節、謝佑承使用螢光色料所帶來的現場感,盡是依賴著觀者獨一無二的感知體驗。藝術作品需要觀眾親自走向它,在無法被任意加速、或被他者代理的「歷程」中,讓觀眾自己去發現並體會藝術。正如同一個人的生命時間與人生體驗,也不能被按下加速播放鍵。

講者/藝評人王聖閎

觀察現下的各種影音平臺,皆提供了「跳過廣告」的選項,這意味著將等待變成一種負面價值。但是對於藝術作品來說,往往要求觀眾走進去、與它共活一段時間,那是不能被隨意送進組裝狀態的體驗。在要求歷程的前提下,展覽成為了「共時」的時空,也是向展覽的傳統定義回歸:召喚、聚集人們到藝術的眼前。更進一步地來說,「給火星人類學家」展覽,應當如何打破當代生活中人們習慣的舒適圈,藉著創造上與線下動態的互動狀態,引誘觀眾離開舒適圈、進入到動力的歷程之中?

王聖閎期許大家都能在這檔展覽中,找出可以被寫入自己生命歷程的東西。他也在講座的最後,藉著拋出問題來呼應本次展覽的命題:「當作品進到了線上展陳的模式、當藝術可以被『送到家門口』時,作品就必須是非關場所、非關地方的嗎?」相較於傳統的展覽定義,往往與「特定場所」的條件緊密相連。而隨著全球疫情的發展,進駐到網路場域的藝術作品,一定會是如人們所預想的,成為非關場所的「non-site」嗎?這些在現實裡持續發生的問題,都將等待更多人加入思索、尋找答案。

主持人/張韻婷老師

「致 成為火星人的我們」論壇現場大合照

攝影/劉薳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