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壇側記:當網頁成為作品發生的場所(上)|參展藝術家

主 題|當網頁成為作品發生的場所(上)
時 間|2020/9/5 SAT. 14:00-16:00
與談人|陳萬仁、張君懿、何采柔、徐瑞謙、賴志盛、時永駿
主持人|張韻婷

「當網頁成為作品發生的場所(上)」論壇現場

當策展人張君懿靈光乍現提出邀約,藝術家們如何應對?當「網頁」成為作品發生的場所,藝術家們又如何延續各自創作的脈絡?展題「給火星人類學家」不只提出了看待藝術的可能性,同時試圖鬆動人們對展覽的既有設定。

策展人張君懿在講座的開場中,說明「網頁」作為這次展覽的主場,與當今疫情有相當大的關係,不過要進一步思索「實體作品」與「線上展區」之間的關係,她認為「留下」是提供給藝術家創作發想時的關鍵字。「留下」意謂透過取捨的過程、在實體空間留下一種暗示,無論是圖像、文字或圖像,都像是網頁作品延伸到實體空間的線索,引發人們可以不斷地來回察看的動機、並且促使一些預料之外的事情發生。而對創作者而言,使用「網頁」並非跟各自原本的作品脈絡斷裂,而是希望創作的想法,可以在不同的場所開展出來。在今年大環境劇烈的變動中,「給火星人類學家」的展題設定,即是從對未來的想像出發,像是一個來自未來、來自地球以外的外部觀點,去考察並理解地球上發生的藝術究竟為何。

講者/策展人張君懿

以錄像作為主要媒材的藝術家陳萬仁,回應了這則從未來回望時的假設。在實體展場的平板燈光源,是一種能量給予的象徵,也許在將來環境的改變下,讓人類如同燈下的植栽,可以持續活動下去。陳萬仁也提到,身為一個地球人,在未來要用什麼方法繼續生存下去,可能也會成為一種藝術。時永駿提到,現在展陳於現場的房子物件,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好的,而是他與策展人不斷溝通的過程中誕生的美好意外,也是作為自得其樂的地球人,送給火星人的線索。注重作品感受性的藝術家賴志盛,甫面對疫情期間的參展邀約,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時間與等待,彷彿在等待一些尚未明朗的事情發生。他將線上作品轉換到實體物件時,不只是依從類比關係,而是從感覺、知覺上的相近度著手,甚至讓這個轉換和真正的空間有關,透過日常生活裡被消耗的物件,給予出純感覺的面向、供人短暫停留的片刻。


講者/藝術家陳萬仁講者/藝術家時永駿

講者/藝術家賴志盛

藝術家何采柔的作品,則讓主持人張韻婷提出了「緊張感」這個關鍵字,是在追求某種快要抵達、卻尚未到達的危險邊緣。何采柔提到這次的創作,正如策展人所述,是一種「筆記」,也反映在用日期數字為作品命名的方式。而策展人在展間場所的處理上,亦著重「跨度」的問題,邀請何采柔從空間的跨度上著手,遂產生以燈泡線路切分空間的效果。藝術家徐瑞謙的作品,則是在展覽籌備的後期才加入;他將天花板上的輕鋼架視為創作的基地,回應了展覽網站裡720度環景介面的悠遊體驗,用抬頭看所產生的距離和想像,突破以往現場看展覽的視角。

講者/藝術家何采柔講者/藝術家徐瑞謙

藝術家們除了來回思索網域空間跟實體現場的關聯,也須克服當網頁成為作品介面時的挑戰。藝術創作者聚焦於些微差異上的感知習慣,對於網頁的程式設計者和一般使用者,往往不是那麼容易被理解。然而,這些網頁上被拉長的持續等待、或微小差異的感知經驗,正是將觀者拉入藝術感受的契機。

「當網頁成為作品發生的場所(上)」論壇現場大合照

攝影/劉薳粲